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在狱中痴迷发明永动机被特赦仅一年后妻子投河自尽
在狱中痴迷发明永动机被特赦仅一年后妻子投河自尽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校“黄埔”,曾经培养出大量的军事人才,在日后都成为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其中黄埔一期更是“将才云集”,有陈赓、徐向前、左权、宣侠父、蔡炳岩、杜聿明、胡宗南、宋希濂等完美体育APP,其中有一位的司令却很少被人提及,他就是黄维。
黄维的前半生可谓是仕途坦荡,从一个士兵一路高升,34岁就成为王牌部队整编十八军的军长,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才,黄维自己也是春风得意,然而仅仅过了10年,他就成为阶下囚,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狱中读过了27年,妻子在外等了他27年,但就在夫妻二人团圆仅仅一年后,黄维的家中又发生了一桩悲剧……
1904年,黄维出生在江西贵溪的一户农家,父亲早亡,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并供他上了学。1918年,14岁的黄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原鹅湖书院),并在这里结识了比他大5岁的方志敏,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一直以兄弟相称。
方志敏不仅在生活上对黄维照顾有加,而且用他的新思想在影响着黄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黄维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小学教员,1924年在方志敏的介绍下,他们二人以及桂永清一同到上海参加黄埔军校的考试,在三人全部顺利通过初试后,方志敏因为临时有任务,放弃复试回到了江西,而黄维和桂永清则顺利通过复试,成为黄埔一期学员。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黄维参加了1925年的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和1926年的北伐战争,由于在战斗中优异的表现,很快就得到了提拔。1927年国共后,他选择了继续追随蒋介石。
1929年黄维进入主办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经过了3年的学习和训练,1932年毕业后黄维又回到了他之前所在的部队,当时的十八军军长陈诚对她十分赏识,立马提拔他为旅长。
1933年,黄维参加了蒋介石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并在随后的几年中长期执行江西、广东、浙江等地对红军的“肃清”任务。
1937年黄维奉命到德国深造一年,但由于淞沪会战的爆发,他被紧急从柏林召回,9月下旬便被任命为67师师长,率部下参战。在罗店一战,黄维面对日军异常猛烈的攻击,艰难地守了一个星期,打到最后连一个团的人都凑不齐了,发报员、炊事员全部扛起枪跳到战壕里抵抗。虽然罗店最终还是陷落了,但这场惨烈的战斗却成为了黄维的“成名”之战,因为战后在全军表扬了黄维勇气可嘉。
1938年,34岁的黄维升调为第十八军军长,同时还获赠了蒋介石的亲笔签名照片,十八军是五大王牌主力中排在首位的部队,建队最早,实力也最强,可见蒋介石对黄维的赏识、重视和信任,同年黄维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
1939年,日军攻占越南后,严重威胁着我国西南各省,黄维被任命为54军军长,率部到滇越边境驻军,抗击日军入侵,但由于在54军受到关麟征的排挤,很快黄维就离开云南,带着妻儿回到江西。
1947年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体制,在武汉成立了一所新式的军官学校,重点培养海陆军三军军官,黄维担任校长兼陆军训练处处长,他本身很喜欢军事教育,一心想好好办这所学校,因此在1948年被调任至淮海战役前线时,从心底里不愿去打这场内战,但军令难为,他还是去了,只是在出发前跟蒋介石约定,等打完这一仗,还要回来继续办军校。
1948年12月初,黄维率领的十二团被包围,在和两位副司令商量后,决定突围,于是三人分别乘坐一辆坦克向外冲,但黄维乘坐的坦克发生了故障,在弃车逃跑的过程中被俘,两位副司令中一人被俘,一人逃跑。随后黄维和杜聿明、宋希濂等人被关在北京功德林监狱中接受改造。
当黄维去淮海战役前线的第一天,他的妻子蔡若曙就开始担心,加之后来战役越来越激烈,蔡若曙就更加煎熬,因为自己的丈夫生死不明,音信全无,她给上级打电话询问,得到的回复总是说正在突围。当方面得知黄维被俘后,当即公开宣布黄维阵亡,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他的家人在随后被送往。
蔡若曙和儿女们在生活了一段时间,又转至香港定居,他们有一个朋友回到办事时,听说黄维并没有死,而是成为“阶下囚”,蔡若曙知道后,当机立断,马上带着儿女回到等候与自己的丈夫团圆,在上海找了一份图书馆的工作,住了下来。
蔡若曙在工作之余,经常抽时间坐火车去监狱看望黄维,劝他要好好改造,听政府的话,刚开始“倔强”的黄维总是将妻子劈头盖脸骂一顿,认为她是替政府来教育自己的。虽然每次蔡若曙从监狱回来都很伤心,朋友们也劝她与黄维离婚,但她从来都没考虑过,只是默默等待。
1959年国庆十周年,蔡若曙得知政府要特赦一批战犯,满怀希望地等着,但当12月份名单出来后,发现有杜聿明,有宋希濂,有王耀武,就是没有黄维,这对她打击很大,甚至出现了轻微的精神问题,常常幻听。
在随后的1960年、1961年、1963年、1964年、1966年又分别特赦了一批战犯,蔡若曙每次对自己的丈夫充满信心,但每次名单公布后总是看不到他的名字,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个女人心里连续多年的煎熬,可能很少有人能体会。
画面再转回刚刚被关进功德林监狱的黄维,他一开始对这里有极强的抵触情绪,不仅每天耍将军“威风”,而且还处处与管理人员作对,一度成为“顽固不化”的典型代表。而政府对待这种类型的战犯则是要不惜一切时间和代价,也要将其改造过来。
1953年春天,狱中的黄维结核病发作,导致严重的腹积水,无法下地,情况十分危急,上级指示,一定要用一切办法全力抢救,不仅从北京请来多名专家为其会诊,而且还从香港买来许多昂贵的抗生素,监狱都每天为他提供两个鸡蛋、一斤牛奶和三两猪肉,连续几年雷打不动。逐渐地,黄维内心对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后来说,那样的病即使他还是时,也不敢保证能健康地活下来。
黄维被俘后,曾在石家庄集训过一段时间,期间他看到附近的老乡用辘轳打水,他便突发奇想,认为如果把重力连续不断地转化为动力,就可以让一台机器永远自动运转,也就是所谓的“永动机”,倘若能造成这样的机器,就会引发新的一次世界工业。
黄维有了造“永动机”的想法后,向监狱申请研发,但由于当时环境条件不允许,因此申请就被驳回了。1968年,黄维被转移至抚顺战犯管理所,由于这里曾关押过溥仪和部分日军战犯,条件相对好一些,所以就同意了黄维的研发申请,并且调来几名技术人员与他成立了研发小组。
这个科研小组,按照黄维的设计图,最终造出一台“永动机”,但无论怎么试验,机器在转动几圈后,总会停下来,“永动”最后还是没实现。
1975年3月21日,最后一批特赦名单公布,蔡若曙终于在上面看到了丈夫黄维的名字,她悲喜交加,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在政府人员的陪同下,蔡若曙到抚顺管理所门口接人,她等了27年,终于等到夫妻团聚的这一刻,随后一家人都留在了北京。
按说夫妻团聚后,蔡若曙应该从常年的悲伤情绪中走出来了,但实际上她精神上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更加紧张起来,每天总是担心黄维做错事或说错话,怕他再次成为“阶下囚”,因此不得不吃一些治疗精神的药物,那些药物副作用很大,蔡若曙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